JIPB:种康院士 | OsCIPK7改变激酶活性调控水稻耐寒机制(钙信号)
| NMT作为生命科学底层核心技术,是建立活体创新科研平台的必备技术。2005年~2020年,NMT已扎根中国15年。2020年,中国NMT销往瑞士苏黎世大学,正式打开欧洲市场。 | 

基本信息
主题:无损“电生理”钙流为揭示水稻感知寒害的分子机制提供直接证据
期刊:Cell
影响因子:38.637
研究使用平台:NMT温度胁迫创新科研平台
标题:COLD1 Confers Chilling Tolerance in Rice
作者:中科院植物所种康、马云
检测离子/分子指标
Ca2+
检测样品
3日龄水稻根

摘要

离子/分子流实验处理方法
0℃实时处理

离子/分子流实验结果
图1. 在不同遗传背景的根系中,低温胁迫会使细胞外Ca2+内流

其他实验结果
- 对低温耐受型Nipponbare(粳稻)与低温敏感型93-11(籼稻)品种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RILs)进行QTL分析。利用151个RILs,检测到5个QTL,分别位于第1、2、4、8染色体上。COLD1位点与其他耐冷QTL的互作性远低于其他位点。 
- 为了评价Nipponbare(NIP)位点COLD1NIP是否有助于耐寒性,研究在93-11遗传背景下产生了3个含有COLD1NIP位点的近等基因系(NILs)。COLD1NIP/NIP纯合株系NIL4-1和NIL4-6的耐寒性显著高于93-11。 
- 所有粳稻品种和2个野生稻品种的耐寒性均强于所有籼稻品种。所有具有耐寒性的品种(20个粳稻栽培品种和2个野生稻品种)都与缺乏低温耐受性的籼稻栽培品种存在第四外显子(SNP2)的SNP差异。 
- SNP2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是粳稻具有耐寒性的原因。 
- COLD1功能性SNP2上的位点A与栽培稻的耐寒性发育有关,可能是在粳稻驯化过程中筛选到的保存在中国稻群中的古老等位基因。 
- COLD1主要定位于内质网和质膜上。 
- 在植物细胞中,COLD1可以与rice G-protein a subunit 1(RGA1)发生物理作用。 
- 生化活性测定结果显示,RGA1代替COLD1单独具有GTPase活性,并且依赖于反应中Mg2+浓度。 
- 与野生型Shiokari相比,RGA1突变体d1对低温存活的敏感性显著提高。 
- 低温处理后,与单独表达相比,COLD1jap和RGA1共表达的细胞内向电流明显激活。 
- 在Ca2+存在下,低温刺激的内向电流信号依赖于COLD1和RGA1之间的相互作用。 
- 无论是细胞外Ca2+内流还是细胞质净[Ca2+]cyt信号的研究结果都与 - 旭月(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 地 址: 海淀区苏州街49-3号盈智大厦601室 - 联系人: - 电 话: 010-82622628;010-62656315;010-62523549 - 传 真: 010-82622629(传真/直拨电话) - Email:china@youngerusa.cn 


